今年以來,世界各地高溫、干旱、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給全球經濟發展、民眾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全球氣候變化已從未來挑戰變為現實而緊迫的危機。
氣候變化——東盟地區現實而緊迫的危機
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主席戴尚志指出,受氣候變化的威脅,亞洲地區GDP每年將損失4.7萬億美元,其中貧困國家受沖擊最大。東盟的人口和經濟活動集中在沿海地區,該區域是受洪水、干旱和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東盟實現區域長期穩定的重大威脅。
根據2021—2025東盟能源合作計劃,東盟國家將在2025年實現能源強度在2005年水平基礎上降低32%的整體減排目標,并使可再生能源在東盟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中達到23%,在發電裝機總容量中達到35%。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共同報告指出,東盟各國正處于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東盟碳排放量持續走高,實現能源轉型目標面臨著巨大的資金、技術和能源基礎設施缺口。
中國和東盟——環境氣候領域的天然合作伙伴
中國一直是全球綠色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在清潔能源應用等領域具較強的技術和資金優勢,與東盟國家在綠色低碳合作方面有巨大潛力。自2009年首個《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戰略》發布以來,雙方迄今已出臺5部合作戰略和行動計劃,在環境和氣候領域建立了成熟的政策對話機制,在高層政策對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保護、環保產業與技術、聯合研究等方面開展了各種合作活動,為南南環境合作作出了區域貢獻。2011年以來,中國累計安排資金約12億元人民幣,與36個發展中國家簽署41份氣候變化合作文件,其中就包括東盟國家。
柬埔寨低碳示范區是中國2015年宣布在發展中國家開展的10個低碳示范區項目之一,目前已有200套光伏發電系統和2800個太陽能路燈照亮西哈努克市區及周邊的街道,中方還捐贈了10套環境監測設備和200輛電動摩托車。柬埔寨環境部環境知識和信息總司司長喬·帕里斯表示,“西港使用綠色能源后,不僅供電穩定,而且低碳環保,西港民眾真切感受到了低碳示范區建設帶來的好處”,“中國援助的綠色光源幫助柬埔寨邁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一步”。
在柬埔寨的鄰國老撾,從首都萬象向東行駛約30分鐘就到了賽色塔綜合開發區。這里的中國老撾賽色塔低碳示范區是雙方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項目,也是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務實舉措。該示范區于今年4月29日正式揭牌,隨著中方援助的新能源車輛、太陽能供電設施等投入使用,預計每年可使當地減少約1243噸碳排放,相當于植樹超10萬棵。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動萬象新城發展成為老撾乃至東盟國家中低碳環保城市的典范。
今年9月在中國南寧舉行的第19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舉行了中國-東盟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對話和2022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來自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展商共簽約10個綠色環保產業項目,19家環保企業和科研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碳中和與國土空間優化重點實驗室北部灣中心成立,助力地區環保領域的國際治理合作。中國和東盟已就在空氣污染治理政策和實踐、能源產業轉換升級、打造綠色工業園區等方面開展合作達成一致。
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正式生效,未來中國與東盟在碳中和領域的合作將釋放巨大合作空間和市場潛力。東盟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潛力巨大,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電池和電動汽車生產國,雙方在零碳能源生產側、終端需求側和儲能設備等方面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開放而非排他——解決全球性挑戰的正解
從世界范圍內看,各國都在努力通過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由全球193個締約方簽署的《巴黎協定》于2016年生效,旨在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21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以內。
但我們也看到,一段時間以來,受創紀錄的熱浪以及俄烏沖突引起的能源危機影響,一些歐洲國家推遲其氣候目標。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已陷入黨派斗爭,氣候政策屢開倒車。此外,一些發達國家憑借科技優勢,為保護本國環境和經濟利益對發展中國家附加貿易條件和限制措施,引發國際社會對全球減排前景的擔憂。
?中國和東盟作為重要的發展中經濟體,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采取了積極措施。東盟在2021年更新了各國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中國更是于2020年就宣布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時限,為世界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提供強勁動力。
氣候變化不分國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我們攜手應對。在這個過程中,各方都應摒棄單邊主義、地緣博弈和綠色壁壘,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國和東盟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開展環保合作,促進能源轉型,增強氣候應對能力,守護好共同的亞洲家園,是雙方的責任和使命所在。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作者:龔信?責任編輯:劉淑喬)